俗话说:言为心声。
一个人说什么样的话,往往折射出内心真实的想法。
经常口不择言,就会埋下祸根;常常心直口快,就会惹人嫌。
有人说:你的嘴,就是你的风水。
深以为然。
说话是一门学问,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情商高低。
与人相处时,关系再好,也别说这三句话,伤人害己,得不偿失!
01
爱人之间,忌恶言过多
老话说:口能吐玫瑰,也能吐蒺藜。
语言,总是在表达爱意的时候是如此无力,在表达伤害的时候却又那么的锋利。
微博看过一个故事:
小林是职场女强人,做事认真,深受领导重视,升职很快。
身边追求者无数,可她从未青睐任何一人。
后来,她遇到了小庄,说是遇到真爱决定闪婚,身边的人都不知道小庄到底哪里让小林折服。
婚后小林生儿育女,家里无人帮衬,领导再三挽留,最终,她还是回归了家庭。
生活一地鸡毛,小庄也像变了个人一样,不干家务、不哄孩子,下班后吃完饭,就只知道打游戏。
他听到孩子哭闹就心烦,还总是向小林发脾气说:
“你吃我的,住我的,花我的,孩子管不好,家务做不好,还有脸管我。”
小林终日为此以泪洗面,抑郁了很长时间。
小庄依然我行我素,对妻子不闻不问。
生活中,小林和小庄的这种婚姻很常见。
爱人之间,最忌讳的是恶言过多。
我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,对陌生人和颜悦色,对最亲近的人却疾言厉色。
生活中,难免遇到摩擦,也难免心情不佳,有火气抑制不住的时候。
但是,无论何种情况,都不该为了发泄情绪,随意大发脾气,把最坏的一面都留给爱人,长此以往,只会让你爱的人心寒,再好的感情也会有裂痕。
爱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模式,莫过于互相体谅,懂得为彼此付出。
爱,未必惊天动地,也许平凡日子的一束鲜花,一句深情告白,就足以温暖彼此的心。
02
亲子之间,忌说教过多
电影《后会无期》里有一句话:
“听过很多大道理,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。”
成人尚且如此,何况孩子呢?
亲子之间,最忌讳的便是说教过多。
柴静曾采访过一个叫卢安克的外国人,他是德国人,生活在广西农村,陪伴着那些留守儿童。
孩子恶语相向,他不去阻止;课堂上打闹,也不发脾气,只是停了下来。
有学生管不住自己,想出去站会儿,他也会答应。
很多学生觉得,他太温柔了,应该凶一点更好。
可正是这样,他和那些留守儿童,有了亲密无比的关系。
卢安克说:
“要通过行为来学习,而不是说话,说话是抽象的。
不侵入他们的感受,但用行为去学习,更直接。
他是通过行为去影响那些孩子的,而不是说教。”
反观我们很多家长经常会以过来人口吻:
“要好好学习,不然将来要吃苦的!”
“我这么做是为你好,将来你就知道了!”
“你这样是不对的!”
言传不如身教,与其耳提面命,不如身体力行,做孩子的榜样。
教育学上有个"边门效应":
利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法给孩子讲道理,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。
和孩子一起成长,以行动影响孩子,站在孩子角度看待问题,许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。
03
朋友之间,忌评判过多
曾国藩曾说:“话不说尽有余地,事不做尽有余路,情不散尽有余韵。”
一个人最高的修养就是,知人不评人,知事不声张。
对他人如此,对朋友更应如此。
太多人因为过于熟悉,以至于没了界限,失了分寸。
对朋友新房子随意评判,位置不好了,楼层太高了,距离大路太近太吵了;
朋友子女没考好,总是在人伤口上撒盐,批评朋友只顾赚钱,孩子都不管了;
朋友宴请宾客,对朋友的朋友不满,并指责朋友交友不慎,让自己感到不舒服。
朋友感情不顺,评判朋友不知妥协,太执拗了,遇到合适的人也得泡汤。
生活中,心直口快的人很多,但心直口快不代表什么话都能说。
说话,要分场合,看时机,没人喜欢被人随意评判。
多少好到穿一条裤子的朋友,因为一点小事老死不相往来;多少无话不说的密友,因为某一句话而形同陌路。
每个人的经历不同,冷暖自知,所以不要总是站在自己角度,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。
调侃、互黑、开对方玩笑,是关系好的表现,可是再好的关系,也容不得毫无限制的评判。
正如三毛所说:“朋友再亲密,分寸不可缺失,自以为熟,结果反生隔离。”
言多必失,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很重要。